close

廣東“僑批檔案保護辦法”誕生記:八次易稿



僑批又稱銀信,是華人華僑寄給傢鄉眷屬的書信和匯款憑證的合稱。南方日報記者 梁文悅 攝


3月1日,《廣東省僑批檔案保護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廣東僑批檔案的保護和管理有瞭法律依據。辦法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將收藏的僑批檔案捐贈給縣級以上國傢綜合檔案館或者國有博物館,相關受捐贈單位應當向捐贈人頒發證書,並予以獎勵。

“申遺不是為瞭榮譽,而是為瞭保護,很高興看到《廣東省僑批檔案保護管理辦法》的正式頒佈實施。”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雄說。2015年8月,受廣東省檔案局委托,張國雄領銜僑鄉文化學術團隊,起草《廣東省僑批檔案保護管理辦法》。

歷時兩年多,多次深入潮汕、梅州、五邑地區調研座談,針對300多條修改意見八易其稿……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專訪瞭張國雄和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進,為讀者講述《廣東省僑批檔案保護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同時,解答3個焦點問題:為何由五邑大學主持起草?如何定義僑批?《辦法》能保護哪些僑批檔案?

●南方日報記者 馬立敏

焦點1

為何由邑大主持起草?

曾撰寫僑批檔案申遺文本

“之所以選擇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持起草方案,主要是考慮到他們對僑批檔案有深厚的研究基礎。”廣東省檔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2008年,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開始承擔整理研究僑批的工作,並在僑批檔案申遺中承擔瞭申報文書撰寫的主要任務。“我個人從2004年開始研究僑批檔案,我們研究中心對僑批檔案的研究也較為持久而深入。”劉進說,在僑批檔案的研究方面,五邑大學占領瞭一塊高地。

接到撰寫申遺文本的任務後,張國雄、劉進等人馬上著手開展深入研究僑批檔案的工作,對打包申報的共計16萬封僑批檔案(其中廣東省15萬封,福建省1萬封)進行全面研究。僑批檔案數量多、歷史跨度長、覆蓋范圍廣、內容豐富,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不是易事。為此,該團隊將一份份僑批的原件或影印資料仔細研究,並多次深入潮汕地區、五邑地區、梅州、福建等地實地考察。

“撰寫申遺文本的最大難點在於精練。平時我們做研究寫論文可以就一個小的研究角度寫一篇長文,這並不難。但是申遺文本中需要回答的世界意義、罕見性、完整性等問題,都需要用非常精練的語言回答,這就電梯維修費用很考驗我們的研究水平和提煉能力。”張國雄說。

張國雄和劉進等人的付出沒有白費,《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在2011年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後,2012年被列入亞太記憶遺產名錄,2013年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每一次跨越,背後都是我們對申遺文本的一次重新修改。”張國雄說。

焦點2

如何定菜梯維修義僑批?

為加上“銀信”二字反復斟酌

僑批是什麼?僑批檔案是什麼?盡管對僑批檔案已有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中心在主持起草《辦法》時還是遇到瞭這個最基礎也最難定義的問題。“僑批的定義要加上‘銀信’二字嗎?我們為這個問題反反復復地菜梯廠商商量。”張國雄回憶道。

張國雄介紹,廣東檔案和文博機構共收藏15萬件僑批,其中潮汕地區約10萬件,五邑地區約5萬件。在潮汕地區,人們則習慣叫“僑批”,代表書信的意思;而在五邑地區,人們則普遍稱之為“銀信”。如何定義僑批和僑批檔案,成瞭熱議問題。

張國雄和劉進主張加入“銀信”二字。他們研究得知,不僅五邑地區使用“銀信”這個名稱,潮汕地區也有不少人稱之為“銀信”。“而且僑批的特點不僅僅是書信,它還有寄錢的含義,是匯款的憑證以及關於錢的文字符號的記錄。這個含義非常重要,可以說和信的含義重要程度等同。”張國雄表示,“銀信”這兩個字更加準確地涵蓋瞭這種文化遺產的內涵,即書信和匯款合一。

最終,經過多次討論和審議修改,《辦法》寫入瞭“銀信”二字。《辦法》第三條規定,“僑批”,又稱銀信,是指從清代以來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華人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傢鄉眷屬的書信和匯款憑證的合稱。

針對《辦法》所稱的僑批檔案的范圍,在2015年11月11日的汕頭調研會上,與會人員又進行瞭充分討論。“過分擴大僑批檔案的范圍,延伸出數字化資料,納入僑批檔案管理的范圍就太大瞭。”“證件、票證、實物比如僑批印章、牌匾和建築等文物都應納入僑批檔案。”與會人員提出瞭各類觀點。

經過充分的討論,《辦法》所指的僑批檔案定義為“僑批(銀信)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信件、賬冊、票據、證書、譜牒、照片、廣告、匾額、印章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我們希望對僑批檔案進行較為系統性的保護和管理,那麼這就不僅僅是信件本身,與之相關聯的證書、照片、廣告等都是保護的對象。”劉進表示。

焦點3

能保護哪些僑批檔案?

“所有權不變,雙重管理”

僑批具有民間性,產生於民間,收藏於民間,除瞭廣東檔案和文博機構收藏的15萬件以外,大部分散落在民間。《辦法》保護管理的僑批檔案范圍有多大?是否該納入民間僑批檔案?在2015年11月6日和2015年11月11日分別於江門、汕頭舉行的兩場《廣東省僑批檔案保護管理辦法(討論稿)》論證調研會上,與會專傢對該問題進行瞭熱烈研討。

“民間僑批為私人所有,很多都是收藏傢用錢買來的,為什麼得納入管理范圍?這樣政府是不是要對我們進行補償?”一名民間收藏傢提出。

“僑批檔案是世界記憶遺產,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它都有保護的責任。”與會專傢給出回應,現場討論熱烈。

經過多次討論,根據廣東省僑批檔案收藏主體多元的實際,《辦法》制定瞭“所有權不變,雙重管理”的原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所有的僑批檔案,其所有權受國傢法律的保護,但收藏僑批檔案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協助地方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對僑批檔案進行保護管理的義務,並接受業務指導和檢查管理。

最終,《辦法》將適用范圍定為“本省行政區域內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的僑批檔案,以及政府部門、事業單位保管的其他僑批檔案的保護和管理活動。”同時,《辦法》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將收藏的僑批檔案捐贈或者寄存,並提出相關受捐贈單位應當向捐贈人頒發證書,並予以獎勵。

江門民間僑批收藏傢羅達全參與瞭《辦法》的論證研討會。對於《辦法》的實施,他十分支持,“僑批檔案是世界記憶遺產,值得所有人一起保護。鼓勵民間僑批檔案參與到保護和管理中,可以更大范圍地保護僑批檔案。有需要時,我會將相關僑批檔案捐贈或者寄存。”早在2008年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撰寫僑批檔案申遺文本時,羅達全就將自己珍藏的3500多件銀信全部提供給研究中心整理和研究。

在主持起草《辦法》的過程中,除瞭會議研討收集到100多條意見外,研究中心還研究處理瞭200多條以郵件方式提出的修改意見,八易其稿,《辦法》才最終形成。

“《辦法》的實施讓僑批檔案的保護有瞭法律保障,但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為瞭‘用’,用活僑批檔案,才能讓它們繼續流傳。”劉進希望,在保護僑批檔案的基礎上,可以將之融入到小說、電影、紀錄片等各類文藝作品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64ftbx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